灯烟一线升起,绿荷淡淡绽放,光影照亮三时慈母
《夜雨北送》
唐李商隐
你问的是回程日期,
巴山夜雨涨秋塘。
为什么要一起砍西窗的蜡烛呢?
但巴山晚上下雨的时候。
“轭”
宋赵世秀
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下雨,
青草池塘里满是青蛙。
我有约不留半夜,
敲掉棋子,放下灯。
点燃蜡烛,欣赏美丽!
李商隐的一首《夜雨送北》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热烈思念和缠绵之情,以及对未来团圆幸福的想象。 诗人借用古人赋予蜡烛的美好寓意制作灯笼,表达忠贞不渝的爱情。
而宋代赵士修的《月客》也通过烧灯芯、坐枯下棋、灯笼坠落等方式表达了诗人的迷茫、无聊、孤独、失望的心情。
而童年时身边的每个人似乎都离这些“闲适”和“优雅”很远。 他们就像蚂蚁一样,整天为了生计而忙碌。 准确的说,他们只是因为吃饭问题就累了。
半个世纪过去了,我似乎有点明白了成年人的世界:
棋、琴、书、画、诗、花、
那个年代,一切都离不开它。
现在一切都变了,
柴米油盐酱醋茶。
回想起小时候每一个漆黑的夜晚,豆子般的灯下,昏黄晃动的影子里,总是映出妈妈驼背忙碌的身影。
长大后,走进艺术的殿堂,却发现蜡烛灯不仅给黑夜中的人们带来光明,而且人们通过物品表达感情,赋予蜡烛灯以审美内涵的艺术形象。
一首《全唐诗》中,写灯的形象就有1563次,烛光的形象多达986次。
可以说,水晶灯和摇曳的红烛照亮了中国诗坛。
比如《古诗十九首》中的“生未满百岁,常愁一千年。昼短夜长,何不携烛游”,充分体现了这一点。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。
而李商隐的“春蚕到蚕死,蜡炬成灰泪干”,你理解为歌颂对事业的执着,或者对爱情的忠诚,都可以是最好的诠释。
几千年来,中国的农耕生活始终遵循“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”的作息制度。 我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质条件的缺乏。
自从人类学会钻木取火以来,照明也经历了从火、油到电的发展过程。
配套的照明工具也发生了许多变化。 从最早的火把、动物油灯、植物油灯、蜡烛、煤油灯到白炽灯、荧光灯,再到现在五花八门的装饰灯、节能灯、LED灯等,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照明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见证。 历史。
但据我母亲说,解放前,我们当地的照明都是用地沟油作为燃料的。 当时,奶奶教了姐姐一首当地的童谣,批评那些懒女人不珍惜地沟油:
一日游遍各地,
晚上借油补胯部。
一根针扎在旧*上,
黄色的水顺着他的胯部流下来。
大姐当时估计有四五岁,一边念叨一边上蹿下跳,父亲一听,就大声呵斥道:
“谁教的(方言:读哈)!”
大姐不知道为什么,看到父亲真的生气了,委屈地哭了起来:
“奶奶教我的。”
...
当时的社会物质匮乏,人们没有清油吃,只能用它来照明。 对于干旱山区的农村来说,更是困难重重。
由于油灯里的清油很甜,饥饿的老鼠经常来偷油吃,甚至猫也来偷鱼。 有一首好听的歌:
小老鼠,
上去到灯台那里。
偷油吃,
下不来。
喵喵喵,
猫来了
吉利咕噜滚了下来。
以前听到这首童谣时,常常以为老鼠是在偷油,猫是来主持正义的。 后来,当妈妈告诉我,猫也会偷油来吃时,我才明白了“自偷”的道理。 事实证明,猫是最大的入室窃贼。
真应了那句“贼不留空”。 作为“偷家贼”的猫,如果抓到老鼠偷油,就会吃掉老鼠。 如果没有老鼠,猫就会开始偷油。
没有办法,人们只能对灯具进行改进,后来又设计了一种叫“生气猫”的灯。 据姐姐介绍,我们家的“撒尿猫”灯和以前的瓷茶壶很像,只不过没有盖子,里面只有一个筷子大小的孔,是用来泡茶的。将油倒入其中。 捻线机一般由棉制成。 但就是这样,晚上人们入睡后,猫还是会舔啊舔树枝,这也会消耗一部分油。 因此,人们晚上睡觉时,常常把油灯抱在怀里,猫就离不开嘴了。
只是不明白晚上睡着后油灯打翻了怎么办?
可惜母亲已经去世多年,我可能永远不知道答案。
小时候,我很喜欢听大人讲鬼怪的故事。 现在想来,物质基础确实决定上层建筑。 当时交通十分不发达,人们外出常常不得不走夜路。
当远方的游子独自行走在漆黑的夜色中,面对着鬼怪般的漆黑山脉,风中摇曳的树枝像一群恶魔时,不变出几个牛头和牛头,真是浪费。马面怪物在他的心中产生了恐惧,这令人毛骨悚然的自然景象。
这时,夜行者如果能看到前方有明亮的灯光,哪怕是一盏暗淡如豆的小油灯,他的心里也会有很多无畏的勇气和温暖。 正如冰心奶奶在《小橘子灯笼》中所写:
我提着这俏皮的橙色小灯,慢慢地走在阴暗潮湿的山路上。 朦胧的橙色光芒确实照不到很远,但这个小女孩冷静、勇敢、乐观的精神启发了我,我似乎感觉眼前有无限的光芒!
忽然想起晋代富翁石崇与王凯相比奢侈的典故。 石崇以蜡烛为柴火。 其悲惨的命运确实是罪有应得。
而我们附近的一位姓李的房东也愿意慷慨解囊,捐款捐物。 他家大门正对官道,一年365天,风雨无阻,每天晚上在门口点上一盏长明灯。 这不仅显示了自己家庭的富裕,也为路人照亮了前进的道路,一石二鸟,何乐而不为呢?
而走夜路的路人,即使相隔三里路,一看到李姓地主门口昏暗的灯光,心中顿时一亮,一切鬼蛇都消失在心中。路人。
发表评论